學會消息TSA News
首頁 > 學會消息TSA News
2021年台灣社會學會年度博碩士論文獎、博碩士論文佳作徵選結果
2021-11-11
說明:
2021年臺灣社會學會博士論文獎共有7篇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獎共有30篇碩士論文參加甄選。由博碩士論文獎評審委員會歷經初審、外審、決審三階段選拔,決選出三篇博士論文佳作獎、兩篇碩士論文獎、四篇碩士論文佳作獎。博士論文獎從缺。
 
A:博士論文佳作獎(依姓名筆劃排序,不計名次)
姓名 校系 指導教授 論文名稱
何俊頤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良治
洪廣冀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李佳霖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林淑芬 台灣愛滋治理與「治療作為預防」之生命政治的考察
張可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明通
汪宏倫
當代中國左翼知識分子與國家(中共)關係(1935-1966):知識生產、日常實作與意義建構

得獎說明:

1. 何俊頤
這本論文探問「治理大尺度的環境如何可能」,並說明由國家所中介的知識基礎建設如何成為戰後治理地下水的關鍵。理論對話跨越原本以看為主的自然治理、進入做的層次,並運用了檔案資料、田野調查、訪談等多重方法,經驗資料與論證分析橫跨的空間與時間尺度相當龐大,能從中梳理出治理地下水監測系統的歷史軌跡,並帶出國家、制度、技術官僚、地方技師等各方行動者、科學知識、物質系統的開發與拼接如何形塑水權治理的正當性與權力劃分。以物質基礎設施之治理為主題,對於本地社會學界依循現有關於政治體制、社會動員、人口與健康治理等關於「人」的討論有相當重要的啟發。
 
2. 李佳霖
這本研究論文的問題意識清晰,且跨越不同領域、區域的作者和文獻而仍游刃有餘,與醫療社會學、醫療人類學、STS,以及社會理論(如傅 柯的生命權力與生命政治)都有深刻的對話,承認前人的理論貢獻但也不照單全收,讓台灣的案例照應並檢討相關理論之主張。
此外,佳霖亦回應了國內既有的文獻以及應用性科學的研究,如性健康研究、愛滋政策研究、健康行為研究等,因此不會讓後結構範式的理論 框架或人類學式的扣問與研究方法,淪為「打高空」(無論是抽象而抽 離具體經驗,抑或過分超越或受限於主體感受)的概括性敘事,這點的平衡在寫作上恰到好處,亦可見研究者銜接理論與實務的野心。
 
3. 張可
本文透過「國族政治」與「階級政治」兩種意識形態的轉換,以及意識形態及治理績效兩種國家正當性來源的位移,定位出國家對知識份子的態度轉換;另一方面,這種態度的轉換,則具現化在各種生活制度安排之中,並透過規約日常實踐進而影響知識份子的意義建構。就分析框架、寫作策略與材料掌握而言,本論文展現了相當的分析能力與歷史視野。第一,本論文的分析框架清晰且頗具說服力,並且批判地援引了國族、階級、統治正當性等概念,富有與政治社會學文獻對話的潛力;第二,本文的寫作清晰流暢,同時也沒有過度簡化、犧牲歷史細節的弊病;第三,本文徵引的材料堪稱廣博,並有第一手的訪談及Python的詞條分析,是很值得鼓勵的綜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嘗試。

B:碩士論文獎(依姓名筆劃排序,不計名次)
姓名 校系 指導教授 論文名稱
卓芸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胡郁盈
蔡麗玲
「跨性別」主體之情慾與認同政治探究
金俊植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劉華真 冷戰造就發展型國家:台灣與韓國全民儲蓄運動下信用動員與分配(1961-1978)
 
得獎說明:

1. 卓芸萱
在性別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性慾特質仍是較少被討論的主題,本論文以跨性別者的經驗,擴展對性/別、性慾特質與身體等交織的討論和分析,對既有的相關文獻,有一定的貢獻,特別是複雜化「做性別」的概念。除了研究主題具有一定的困難度外,作者的分析不流於扁平、單一,能掌握性/別、性與特質與身體的複雜動態,值得肯定。
 
2. 金俊植
此論文的結構完整、史料相當紮實,同時處理韓國與台灣兩部分的第一手資料。資料的處理細膩、比較/詮釋的過程皆有攻守有據,相當出色。論文在最後針對Tilly的發展型國家提出補充,特別是冷戰時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和政策引導過程;此論文也將「家庭部門」帶回發展型國家的討論(動員家庭儲蓄),是很不錯的理論貢獻點。同時,此論文也分析資金動員後的重分配和產業發展關係,是相當出色的發現。

C:碩士論文佳作獎(依姓名筆劃排序,不計名次)
姓名 校系 指導教授 論文名稱
田悅承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宗榮 戰爭中的臺灣市場發展:市場控制機制與軍需工業興起 (1931-1942)
洪崇仁 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趙恩潔 爪哇藥水科學化:假藥危機、國族主義與在地智慧的翻譯
許淑翔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鄭力軒 當「結婚」遇上「嫁娶」-臺灣婚禮中金錢的社會意義
曾瑞彬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趙彥寧 內山:一個南台灣農村的老年日常情感研究
 
得獎說明:
 
1. 田悅承
晚近數位人文與歷史社會學開始關注利用歷史資料進行更嚴謹的量化分析,這篇論文相當成功地呼應了這個趨勢。作者不僅掌握到臺灣與日本在二戰戰爭體制中的體制變化,同時也利用日治時期龐大的嚴謹資料進行網絡分析,結合了歷史比較研究對體制變遷的關切,以及網絡分析的嚴謹。近來在數位人文發展中,由於資料的限制社會網絡是最弱的一環,而作者的研究補足了這個弱點,不僅具有相當的品質,也為臺灣史類似取向的研究展現了可能性,而論文品質也較諸一般學者著述毫不遜色,提供了歷史社會學研究新的面貌。
 
2. 洪崇仁
本論文透過STS和醫療社會學角度研究印尼Jamu藥水,台灣學生跳出本國視角,勇於突破做國際田野工作,特別值得鼓勵,論文利用訪談、參與觀察和文獻分析來探究圍繞爪哇藥水的糾葛,資料豐富,寫作流暢,對碩士論文來說,無疑是佳作。
 
3. 許淑翔
問題意識清晰有趣,用經濟社會學分析台灣結婚嫁娶的習俗,把Zelizer的研究取徑做了很好的在地化應用,加上兩種制度邏輯來作為補充,分析有洞見、有說服力,資料蒐集也相當扎實,是相當優秀的碩士論文。
 
4. 曾瑞彬
本論文研究者在台灣南部淺山超高齡農村「內山」,進行有關老人日常情感的田野研究,並對台灣高齡社會研究領域關於老年社會支持和憂鬱進行批判。作者運用細膩的觀察與文字能力,精彩紀錄田野觀察、採訪的諸多故事,也對老年的情感、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社會區活動、與照顧議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不過,也期待研究者能夠更有系統地整理田野觀察、議題討論、理論對話。尤其,期待結論的部分能夠更深入地將田野實證結果與社會學觀點、理論或政策討論連結。
 
頒獎時間地點:
2021年11月27日 12:30-14:10東吳大學戴蓀堂 G101
 
評審委員會成員:葉欣怡、劉仲恩、梁莉芳、李宛儒、翁志遠、戴翠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