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發聲】新人發聲/高郁惠
2018-06-29
新人發聲 - 高郁惠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社會學開始之路:偶然性的結果
對我而言,選擇社會學這門學科作為我的專業,一開始是個「偶然」,它並不是我當時所設定的目標,只是大學聯考成績落點下,出現的一個結果。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在2001年進入了「輔仁大學社會系」。由於選擇社會系,並不是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所以我對這個學科的了解其實並不多。簡單地描述,我當時就是一個矇矇懂懂的學生,總算脫離了高中時期每天不斷考試的生活,內心欣喜若狂地期待著大學生活的到來。如果當時真的要我解釋社會學跟社會工作有什麼差別,我想我應該也無法清楚地說明它們實質上的差異(而這大概也是許多高中生、高中生家長們對於這兩個學科最普遍的疑問)。社會學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或許就是這種說不上熱愛,但也不至於討厭的情感吧。
社會學知識的養成:拼圖式的過程
我對於社會學的理解,並不是從那些經常出現在社會學教科書中的基本概念(如:階層、性別、或社會化)開始的。我大一社會學的授課老師是魯貴顯教授,魯老師沒有選擇如「社會學」或「社會學導論」這類書目作為主要上課的教材,而是集結許多社會學著作的章節,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先讀過,並在課堂中討論,而後由他進行講解。雖然篇幅都不長,但要讀懂這些社會學的著作,對於大一學生或首次接觸社會學的人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記得我每週都必須花很多時間理解這些文章的要義,儘管最後還是一知半解,但我總是樂在其中。現在回想起來,或許這也顯示出我可能是一個滿適合念社會學的人。此後,我又陸陸續續的修了魯老師以及其他老師開設的社會學相關課程(社會學名著選讀、論權力、風險與社會、現代社會的時間觀等),在這四年中,不斷地累積社會學的理論知識與觀點。如果用一件事來描述的話,我覺得我自己社會學知識的養成,更多像是剛好拿到拼圖中某的一塊,我試著從這一小一塊開始,慢慢地摸索,並一片片地將它們拼湊成某個部分,最後再將各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關於社會學的圖像(當然現在看來只是一小部分)。
社會學作為一種志業:從「喜愛」到「熱愛」
我似乎常聽到他人談到過往的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他們選擇社會學作為一種志業。如果說什麼因素,讓我喜愛上這門學科,那麼一開始或許與我大學四年的學術養成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我確實很投入這個學科,同時在這過程中,得到許多正面的回饋,而這樣的回饋,讓我覺得自己很適合這門學科,進而加深了我對社會學的「喜愛」,而後繼續攻讀碩士與博士。而現在,我對社會學的「熱愛」,則更多是從學術研究中得來的,當思考問題與提出問題成為我們這行的基本訓練時,我們已經很習慣去「合理懷疑」那些學術上或生活上,看似合理卻又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的事情,過往的訓練讓我們能夠更多元地思考這些問題,辨識出那些所謂合理的言論下,可能暗藏著的社會不平等。從新問題的提出、找尋可能的解釋、驗證這些解釋的可能性,到提出相關的建議,社會學賦予我的是一種(批判)能力,能夠去「發現」進而「回答」人類社會中出現的問題,而我也期望自己未來的研究,能夠揭示出這些社會的現實面,爲人類社會(無論是知識上或現實生活中)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
關懷的主題:人口遷移、地理空間分析、量化研究方法、社會資本、社區依附
我目前的研究核心主要圍繞在人口遷移的主題上。我的博士論文主要從「社區資本」(社會資本、財務資本、人力資本與建設資本)與「社區依附」的觀點,解釋這些因素對美國愛荷華州小城鎮人口遷出與移入的影響。除了農村人口外流的問題外,我也將人口遷移連結到「空間分佈」與「社會不平等」的議題上,例如:我過去曾討論到地區性特徵(從鄉村移往都市或從都市移往鄉村)是否影響男性與女性遷移後的薪資差異。
未來研究方向
我未來的研究包含了三個面向:(1) 國際人口遷移: 由於近年來跨國人口遷移的趨勢與特徵皆與過去有所不同(例如:交通與通訊技術的發展、高教育與高技術人口跨國移動、以及女性跨國移民比例的大幅增加等),因此我未來的研究重點之一,將會是在高教育與高技術人口跨國移動,特別是他們對移出國與移入國所帶來的影響。(2) 女性勞動者在跨國勞動市場中的影響: 我想探討當女性在跨國勞動人口大幅增加的同時,女性透過跨國遷移作為社會流動的方式,與以往男性為主體的勞動人力遷移上,在方式或結果上,有哪些本質上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或就業市場的性別不平等的問題,是否仍然反映在跨國勞動人口遷移上。例如:當女性在跨國勞動人口大幅增加時,是否會影響男性與女性勞動市場參與率,進而縮小兩性之間的薪資差距。(3) 台灣社區依附相關研究: 對於地域性的空間劃分與想像,是一個研究者理解當地問題的基礎,我發現過去有許多研究會將觀察到的現象或問題,放在社區的概念下進行描述或分析。但是,卻很少有研究去探討在地性(或社區)空間劃分的認知基礎,因此我想從這方面來理解(或測量)什麼因素影響台灣居民對於在地性(或社區)的空間劃分、以及哪些因素影響他們的在地認同與地方歸屬。並且,在這個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全球化、國內與跨國人口移動的頻繁,對於社區與在地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