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發聲】新人發聲/高穎超
2018-10-28
新人發聲 – 高穎超
(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社會系助理教授)
(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社會系助理教授)
性‧政治‧跨國網絡:同志社會學人的知識與實踐
2018年晚秋,瑞奇曼城街上四處冒出南瓜、鬼臉,準備歡慶萬聖節。地球的另一端,台北首都核心區目睹多元彩虹的力量,超過20國家、逼近14萬人支持同志公民權與婚姻平權公投。此時,台北長大的我坐在美國東岸的研究室,一面為下週「陽剛氣質社會學」、「當代社會學理論」備課,一面緊盯臉書上台灣愛家(反同)公投的進度,關心台灣同志平權運動所面臨的挑戰,蒐集研究資料。
這,就是我當菜鳥教授第一學期的日常。理想上50%研究、40%教學、10%服務的黃金比例,體現在生活便成了如何在例行會議、每週教學、指導校內與國際學生之餘,兼顧研究進度、經費申請與社運參與,同時維持身心靈健康的難解方程式。出櫃的台灣同志在美國當教授的生活跟一般人似乎沒有兩樣,又好像有點不同。感謝台灣社會學會〈新人發聲〉提供機會,逼我直面為何甘願做一社會學徒至今19年,持續督促自己以Alain Touraine的社會學式介入(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體現出葛蘭西式結合理論與行動的「實踐哲學」(philosophy of praxis)。
從「性別」(gender)到「性制」(sexualities)社會學
有些人對我的認識是:「穎超就是研究同志的」。這個第一印象半對半錯。我很高興自己從大學(2000)開始投入台灣同志運動的各種實踐被肯認,但掙扎著不願讓這個標籤成為學界對自己的唯一認識,一如許多性別少數、種族少數都遭遇到因為邊緣身分被放大,專業貢獻因而被掩蓋與忽略,或成為樣板(tokenism)。
老實講,在我出國讀博前(2010年),仍難以想像自己何得何能以同志或性少數作為研究主題並找到社會學界工作。那是缺乏典範的職涯。我在台大社會系撰寫的碩士論文是立基在Goffman的戲劇理論與Raewyn Connell的王道陽剛氣質(hegemonic masculinity)理論上,使用謝國雄老師發展的「四位一體」田野工作技藝,在藍佩嘉老師的指導與畢恒達老師的敦促下,寫成《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
該文用歷史檔案、田野觀察與訪談,勾勒國家機器與年青男人的個人實作如何交互建構出當代軍事陽剛氣質。此外,該論文分析了具備不同王道地位(役男用語為坎站,khám-tsām)的男人,如何在多重的權力關係中協商與鬥爭陽剛氣質的王道位置,並挪用各種性別(gender)與性制(sexualities)的策略在軍事制度內部進行弱者武器般的抵抗。這份研究後來改寫成兩篇中文書章,也另外發展成兩篇英文書章,收錄在Masculinities in a Global Era (與畢恒達合著)和East Asian Men: Masculinity, Sexuality and Desire,為台灣豐沛的陽剛氣質研究在英語學術界爭到一點能見度。
寫了一本做兵碩論的我,2007年自己去當了一年憲兵,退伍後花了兩年半在教育部委辦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與教學輔導群」擔任行政助理,舉辦全國性研習、協助委員輔導縣市性平輔導團、發展教學資源,促使性別平等教育法中「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的抽象理念,能具體落實進學子的課程與教材當中。
其中,因為性平課綱微調後新增的能力指標「認識多元的性取向」(國小高年級)、「瞭解自己的性取向」(國中)是許多基層教師不瞭解的部份,因而成為課程輔導重點之一,卻也激起性保守人士的反彈。在教育體制內和官員、第一線教師夥伴學習的兩年半經驗,促成我的社會學式介入實踐從「性別」(gender)氣質、展演與表達,延伸到「性制」(sexualities),也就是將性傾向、性行為、性認同及情慾重新構框為一種具規範性的社會性制度(social/sexual institution)。其生產並再製社會壓迫及權力不平等關係,同時與其他社會制度(如文化、宗教、政治、經濟、家庭、種族/族群)緊密相連、相互交織形塑。
反同志保守政治的跨國網絡(transnational networks of anti-tongzhi conservatism)
我的博士論文聚焦在2011年後在台興起的反同志保守基督教政治運動,勾勒其誕生與發展歷史,分析其動員組織與全球多層次網絡關係。其實,自1990年代以來,同性公民權的法制化(如同性婚姻、性別友善教育)和傳統婚姻價值的宗教自由一直是全球性的文化衝突之一。台灣處在此全球文化戰爭之中,顯現出全球同型性(global isomorphism)卻又具有獨特的全球在地化脈絡。
基督徒在台灣作為宗教少數(約5-6%),為何得以動員出不成比例的巨大政治能量,並實質影響台灣婚姻平權與性別平等教育的進程?我以融合質性與量性的混合研究法討論了宗教教義、靈性、反同性性行為等宗教因素,也指出非宗教因素對反同運動的影響力,例如:教派內爭奪主導權、積累經濟資本,及擴大或協商政治權力等。從在地歷史觀之,長老教會與其他主流教會分別與泛綠、泛藍政治勢力長期結盟,各自自威權時期便累積政治資本,並發展全國、區域、地方性組織,成為反同運動現成的動員體系。另一方面,台灣反同運動在2014年前接收來自香港、南韓、新加坡、美國、德國等亞際與歐美反同機構的支援,吸收其論述策略與組織發展模式。
2014年後台灣反同組織與論述逐漸建制化、草根化,對內以「反婚姻平權」所代表的傳統婚姻價值、異性戀常規性(heteronormativity),及恐同語彙製造的恐懼和焦慮,成功打破教派藩籬,以反同大旗整合成新興的政治勢力。對外,則塑造出泛宗教聯盟的表象,以遮掩保守基督教會的核心本質。至今,在美、澳、德、法已經輸掉婚權議題的反同大將相繼來台,傳授他們的動員策略和資源給台灣護家人士。接著,台灣的保守論述與組織也反向流動(reverse flow)回北美,進而影響北美華人的性態度,形成反同保守政治的全球迴圈。
我將這些經驗發現概念化為「跨國性宗教網絡」(transnational sex-religious network),以橋接社會學中宗教、性制,及全球與跨國主義三個領域。我的書寫企圖讓英語界的酷兒學者透過被《紐約時報》認證為「亞洲同志燈塔」的台灣,看到宗教保守主義的全球擴張如何形塑了東亞與全球南方的性公民權,鞏固性不平等(sexual inequality),籲其重新重視宗教的制度性力量。反過頭來,我的研究也與宗教社會學中「全球基督教體制」(global Christianity)與跨國宗教連結(transnational religious connections)文獻對話,帶入酷兒全球化的批判視野,以亞洲同志基督徒社會學者的立足點,在美國霸權內部發出異議之聲。
性的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sexualities):以同志社會學為志業
為文的2018年,對全球、台灣乃至我個人都具備轉捩點式意義。今年的我向2010年出國前的自己證明,以性與性別的終極平等與自由為目標,同時結合學術與社會實踐的同志社會學人,是找得到工作,能在世界舞台上掙得一席之地的!今年台灣的地方選舉,我們也見證了性公民權議題(婚姻平權、同志教育)如何從過去被主流社會學界視為軟性、不重要的邊緣題目,上昇到僅次於統獨、藍綠對決的決定性力量,足以裂解傳統政治結盟,在性道德的意識型態召喚下形成新政治團塊。在世界層次上,跨國性極端右翼勢力崛起,許多進步成果遭到保守勢力反撲而倒退,如印度與賽普勒斯皆曾將同性戀合法化而後又遭撤銷(印度在近期則再次去刑罰化);美國川普近期計畫將性別定義改寫回兩性,全面抹煞全美超過百萬跨性別者的基本權益。這些實例,都再次印證了以全球視野研究「性制」與「性政治」(sex politics)的重要性與發展潛力。
我現在工作的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VCU)位於維吉尼亞州瑞奇曼(Richmond, VA),華盛頓特區往南開車兩個小時的中型城市,正處於美國南北方、自由保守區交界帶,適合我繼續翻越意識型態的藩籬,跨界思考與研究。VCU社會系強調社會學研究、教學與社群實踐三者兼顧,重視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目前我正展開將博論改寫成期刊論文與專書的中程計畫,先以英文在美國大學出版社發表為目標,再適時改寫成華文在台灣發表,以回饋長期幫助我研究的同志、性別與教會社群。未來,第二個大研究案則預計以保守政治的跨國網絡為參考點,反向研究自由主義政治、基進酷兒政治的跨國網絡,對東亞五個社會體(台日韓中港)的同志運動進行比較研究。
感謝吳宗昇、曾凡慈、葉欣怡老師的邀稿,讓離散在海外的我能對台灣說說話。若對我現今及未來研究有興趣的前輩、夥伴、同志們,歡迎以電郵yckao@vcu.edu隨時與我交流。
延伸閱讀
Connell, Raewyn, 1995, Masculinitie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Connell, Raewyn, 2005, “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Gender and Society 19(6): 829-59.
Goffman, 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Jenkins, Philip, 2011[2002],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o, Ying-Chao and Herng-Dar Bih, 2013, “Masculinity in Ambiguity: Constructing Taiwanese Masculine Identities between Great Powers.” Pp. 175-91 in Masculinities in a Global Era, Internation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edited by J. Gelfer. New York: Springer.
Kao, Ying-Chao, 2017,“Weapons of the Weak Soldiers: Military Masculinity and Embodied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CONSCRIPTION.” Pp. 199–218 in East Asian Men: Masculinity, Sexuality and Desire, edited by X. Lin, C. Haywood and M. Mac an Ghaill.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Wuthnow, Robert and Stephen Offutt, 2008, “Transnational Religious Connections.” Sociology of Religion 69(2): 209–32.
高穎超,2006,《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