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新人發聲】新人發聲/葉崇揚
2019-05-01
新人發聲/葉崇揚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我是一位以社會政策為主的政策社會學者。雖然社會政策跟每個人息息相關,但是研讀社會政策其實是一個人生偶然的抉擇。在高中就讀之時,開始接觸以及學習攝影,讓我開始看見過去常常被忽略的人生百態和景色,因此開啟了對社會的關懷,特別是對社會弱勢的關懷。雖然如此,其實當初選擇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就讀時,完全不了解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是什麼。可是它卻啟蒙了我對於社會的關懷與對社會政策的了解與興趣,而這也成為我接下來投注了十幾年的時間研讀社會政策領域的動力。

        爾後,在碩士畢業以及役畢之後,於2009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並於2010年申請至英國Southampton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系〉[1]就讀博士班。Southampton大學在社會科學領域並不那麼有名,但是卻有兩位在目前年金政策研究領域中相當著名的專家,也就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為Paul Bridgen和Traute Meyer。基本上,我的研究關懷主要都是老年經濟安全,也就是年金政策。從碩士階段鑽研歐洲福利國家的年金體系與政策如何影響個人退出勞動市場的型態,到博士論文主要是探討東亞公私年金混合體系的差異,以及從其資本主義制度結構的歷史脈絡結構解釋為何東亞福利體制的國家,日本、韓國和台灣,在公私年金混合模式有所差異。英國博士班的訓練,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理論的辯證與對話,從而發展新的理論觀點。兩位指導教授的指導,基本上就是一直透過不斷地討論與對話,強化此一能力。

        畢業回台之後,雖然是以比較東亞的工作貧窮圖像的相關計畫進入中研院人社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可是此時開始大量的接觸到福利態度研究的文獻以及相關的資料庫,就重拾了博士階段所學的量化課程,開始進行福利態度的研究分析。並結合了目前當代福利國家討論最盛的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政策典範,開始探討東亞福利國家轉型的社會大眾民意基礎。因為當代福利國家為了解決結構變遷所帶來的新社會風險以及回應社會人口的結構轉型,必須要開始將傳統著重於現金給付的所得保障政策轉變成為以服務為主的積極性社會政策。但是,這會面臨一個問題,即是資源的重新分配必然會涉及到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背後是否有其社會大眾的民意基礎,而此就會涉及到如何找出利益團體之間的衝突以及誰會比較支持哪種社會政策。這也就是我最近幾年來的核心研究關懷。2018年出版的一本小書《轉型中的東亞福利體制》,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就是目前的一個研究成果。這本書是利用比較歷史與制度分析,了解東亞福利國家轉型的不同路徑,比較了日本、韓國、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五個國家。

        目前我的研究關懷與取向多是以東亞福利國家比較研究為主,不論是質化或是量化的研究取向,研究大多重於東亞福利國家之間的跨國比較。而這也是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特色課群之一。其中,年金政策一直以來是我最關心的政策研究領域,除了延續博士論文的公私年金混合模式比較之外,也同時開始擴展到公私年金政策治理的模式;另外,我也開始逐漸地將範圍擴展到社會救助政策與社會投資政策上,包括積極勞動市場政策與兒童照顧政策。

        社會政策,從搖籃到墳墓,與我們人的一生息息相關,也是政策社會學領域的一支。在當代民主參與與公共討論越來越興盛的情況下,社會政策相關的知識與討論勢必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福利改革的年代下,如果我們缺乏相關的知識與討論,將會使得我們無法理解改革內容的討論,從而喪失自己的權利與責任。就如在蔡明璋(2006)的演講中所提出來的,我本身作為一個社會政策學者,或者是一個政策社會學者,未來希望能夠努力在此方面持續的耕耘,讓社會大眾更關心社會政策的議題。
 
 
 
 
[1] 現已改名為〈社會學、犯罪學和社會政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