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別打開無法關上的門──中國因素2.0學術研討會報導
2020-06-03
文/馬安奇(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學術合作秘書)
「中國因素」影響全世界,香港與台灣早已深受衝擊,2019年香港反送中抗爭更讓臺灣社會瀰漫「亡國感」;面對中國近年來利用「大外宣」、「一帶一路」計畫在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持續擴張,試圖挑戰美國長期主導的全球經濟霸權,身處臺灣的我們,究竟該從什麼角度思考中國因素的影響,才能獲得重要啟示?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效應」小組與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在2019年12月12至13日合辦「解構銳實力:中國因素2.0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從政治、教育、影視、旅遊、宗教及法律等層面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發表主題包括美中貿易戰是否催化出中國對台統戰戰略的改變;「以商業做統戰」策略的變化;美中對抗結構下的香港局勢,以及對於臺、中、港關係的影響。此外,還包括在臺灣各領域的中國代理人如何深入社會基層;臺灣人對世界局勢與中國現狀識讀能力的落差等等。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指出,解讀中國局勢與臺、中關係,必須從識讀世界局勢開始,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對臺灣的急切感與焦慮感,都是全球地緣政治變遷與中國再極權化之雙重動能下的產物,在此脈絡下分析中國對臺灣的影響力操作機制,研究成果將具有全球比較的意義。
吳介民將操作機制歸納成三種純粹型:外部脅迫、內部穿透與侵蝕邊界。「外部脅迫」是指中國政府運用軍事、外交、經濟等手段,擠壓臺灣的國際空間,例如阻止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內部穿透」指的是中國借著在地社會內部力量,在當地扶植「在地協力者」或「代理人」,培育「偽公民社會」見縫插針分化民主陣營,製造焦慮、恐慌、憤恨、冷漠甚至相互攻擊,以利滲透。「侵蝕邊界」則是揉合了外部施壓與內部滲透戰術,嘗試侵蝕臺灣人的主體認同,包括針對藝人進行臺獨獵巫,或利用宗教活動、教育交流、青年創業惠臺政策等方式。實務上,這三種純粹型往往混合運用。
而中國影響臺灣的具體施力點,又與臺灣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例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利用2018年兩波臺灣社會意向調查結果,檢證韓國瑜與柯文哲這兩位具有民粹主義特徵的臺灣政治人物,在該年底九合一大選裡引領風騷的現象。研究發現,泛藍當時在「失業者」、「非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等階級的影響力大幅提升。這類群眾相較之下,屬於過去二十年來臺灣全球化與產業轉型過程裡的弱勢群體,一旦缺乏政黨與工會組織協助發聲,便容易受到民粹領袖的動員,或其他外在勢力滲透,包括中共網路宣傳或是統戰組織攏絡。學術分析與政策上應該正視這種民粹風潮背後的全球化與階級分化。
本次會議將根據成果持續發展研究主題,試圖協助臺灣社會從國際政治局勢與全球化角度,思考臺灣對中關係的演變,以及臺灣的戰略選擇。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因素」影響全世界,香港與台灣早已深受衝擊,2019年香港反送中抗爭更讓臺灣社會瀰漫「亡國感」;面對中國近年來利用「大外宣」、「一帶一路」計畫在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持續擴張,試圖挑戰美國長期主導的全球經濟霸權,身處臺灣的我們,究竟該從什麼角度思考中國因素的影響,才能獲得重要啟示?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效應」小組與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在2019年12月12至13日合辦「解構銳實力:中國因素2.0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從政治、教育、影視、旅遊、宗教及法律等層面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發表主題包括美中貿易戰是否催化出中國對台統戰戰略的改變;「以商業做統戰」策略的變化;美中對抗結構下的香港局勢,以及對於臺、中、港關係的影響。此外,還包括在臺灣各領域的中國代理人如何深入社會基層;臺灣人對世界局勢與中國現狀識讀能力的落差等等。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指出,解讀中國局勢與臺、中關係,必須從識讀世界局勢開始,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對臺灣的急切感與焦慮感,都是全球地緣政治變遷與中國再極權化之雙重動能下的產物,在此脈絡下分析中國對臺灣的影響力操作機制,研究成果將具有全球比較的意義。
吳介民將操作機制歸納成三種純粹型:外部脅迫、內部穿透與侵蝕邊界。「外部脅迫」是指中國政府運用軍事、外交、經濟等手段,擠壓臺灣的國際空間,例如阻止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內部穿透」指的是中國借著在地社會內部力量,在當地扶植「在地協力者」或「代理人」,培育「偽公民社會」見縫插針分化民主陣營,製造焦慮、恐慌、憤恨、冷漠甚至相互攻擊,以利滲透。「侵蝕邊界」則是揉合了外部施壓與內部滲透戰術,嘗試侵蝕臺灣人的主體認同,包括針對藝人進行臺獨獵巫,或利用宗教活動、教育交流、青年創業惠臺政策等方式。實務上,這三種純粹型往往混合運用。
而中國影響臺灣的具體施力點,又與臺灣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例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利用2018年兩波臺灣社會意向調查結果,檢證韓國瑜與柯文哲這兩位具有民粹主義特徵的臺灣政治人物,在該年底九合一大選裡引領風騷的現象。研究發現,泛藍當時在「失業者」、「非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等階級的影響力大幅提升。這類群眾相較之下,屬於過去二十年來臺灣全球化與產業轉型過程裡的弱勢群體,一旦缺乏政黨與工會組織協助發聲,便容易受到民粹領袖的動員,或其他外在勢力滲透,包括中共網路宣傳或是統戰組織攏絡。學術分析與政策上應該正視這種民粹風潮背後的全球化與階級分化。
本次會議將根據成果持續發展研究主題,試圖協助臺灣社會從國際政治局勢與全球化角度,思考臺灣對中關係的演變,以及臺灣的戰略選擇。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