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通訊】新人發聲 / 陳克瀚
2024-02-05


陳克瀚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大學時期一位社會系的老師在我畢業前夕跟我說:喜歡社會學的有兩種人,帶著議題與關懷往前衝的人,以及充滿好奇心等待著社會各種有趣事物襲來的人。我自認自己是後者,直到今日,依然很幸運地在學習各種社會有趣的層面。

一、學術工作者的養成

我的學術興趣植根於家庭,父母都是科學家。長大回想起來,從小每一次聊天都在磨練思辯,學會把話講清楚。但長大後真的做學術工作之後,才意識到父母帶給我的也包括他們那些對日常小事好奇的態度。那些關於對話、人際觀察,一有不懂的事情就查書(現在網路維基百科!)的習慣。慢慢隨著生活長大,也許就是我自己現在長成的模樣了。

大學是另一個我幸運獲得許多磨練的地方。我就讀的是清大人社系。我就讀的時刻剛好是通識、跨學科開始在台灣逐漸被討論、制度化的時期。我認為我的大學階段非常幸運地享受了這種獨特的時代掙扎:包括定義自己的跨學科『專業』,在日常生活中熟悉戰校系的邏輯,學會自嘲、生活,學會迷惘,和尋找良師益友。現在自己有幸擔任老師,因此知道自己當年看到的那種包容與多元,以及互相競爭、學習、合作氛圍非常難得。我非常感謝當年那些師長與同學、學長姐、學弟妹給我的學習機會。

畢業後,我帶著一個對於教育議題的模糊好奇心,開始申請出國留學。我選擇前往美國直接攻讀社會學博士,落腳於紐約州東北的一個中大型城市,Albany,後來畢業於University at Albany-SUNY。

UAlbany對我的養成有兩項:第一,我在那裡培養了我對移民和研究教育市場的興趣,並且後來經過我的指導老師Elizabeth Popp Berman提點,衍生出了經濟與制度研究方面的理論提問。另外一個UAlbany重視教學養成的訓練。系上必修課就有Teaching in Sociology,並且有教學實習、親自授課兩年的學術要求。我在學校期間學會的教學設計、教學觀點,讓我在後續的課程設計上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至少,知道自己能做好的有哪些,哪些則必須通過設計來更為進步。

最後,我在畢業後做了一年多的博士後,服務單位的性質接近政策智庫工作。我在那裡跟台大的陳東升老師與團隊學了很多。最重要的是知道了,很多社會學的知識與應用,要通過與現實層面「戰鬥」來完成。真實地面對社會的需要,有時候比做出一個理論意義強烈的研究要困難得多。練習動用社會學想像來解決實際問題,是我這個時期最多的收穫。

二、關於研究與現況

我的博士論文與我目前研究處理的經驗主題與理論,主要座落在「跨國移民」與「教育社會學」兩個社會學次領域之間。具體而言,在我的博士論文期間,以及目前的生涯階段,我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圍繞著台灣留學生的留學教育產業,或「跨國影子教育產業」(transnational shadow education)。以及圍繞著這個產業相關國際化、國際遷移、國際教育的各類現象。

    我目前的研究與出版包括三個面向。第一,國際教育的「道德市場」(moral market)所產生的留學社群劃界與分群。我近期的研究與先前的出版,在處理以經濟社會學「道德市場」觀點,來分析不同的國際學生群體,如何去分類不同的商品市場對於留學申請行為的介入。我的研究除了連接經濟社會學文獻與留學移民文獻的對話,也討論了留學生階級位置的合法性如何被「商品市場」強化與減弱。第二,我的研究處理在目前教育國際化的制度影響下,各種教育商品化的現象。包括留學代辦、留學補習與佣金留學市場等產業。第三,我近期的研究也試著處理各種類型的其他教育市場,包括討論「代寫」(contract cheating)市場的跨國比較,以及他們如何通過不同的行銷手段與語言來合理化自己較具污名的商品。
    
過去幾個月以及接下來,我也開始探索其他的研究議題。例如最近正在撰寫的文章,探討關於台灣國際學生的出國留學遷移策略與原因,以及影響到其出國留學的正面「跨國社會保護」(transnational social protection)機制與負面阻礙。我也嘗試寫作國際教育相關的歷史脈絡研究,希望從理解為何教育市場會形成,以及最終可能會走向哪裡。最後,我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的各種議題,包括升學、校內的教學、知識的轉化、行政體系的構成,都有著豐富的興趣,希望能在研究、教學或行政上都持續鑽研這些議題。

三、未來想像

非常幸運地落腳在臺北大學社會系。現在的我真心很感謝這裡的一切:漂亮的校園、接納又溫暖的同仁,以及充滿潛力與學習興趣的學生。助理教授的生涯一如想像的那樣忙碌,總是充滿著各種新的挑戰,非常考驗耐性與耐力。我也終於懂為何當年老師總說,學術生涯是馬拉松。雖然我家人總會笑我沒跑過真的馬拉松。

記得自己在博士生涯的後期,非常喜歡看「新人發聲」,彷彿攀著它可以從中讀到某種必勝軌跡,最終就能找到某種成功方程式。現在回想起來,能夠找到現在的工作與開始學術生涯,答案如社會學一如往常的那樣,it depends. 現在偶爾要端起老師的樣子給學生建議,我都會說:對我自己而言,選擇既是一種對外建構社會網絡,也是一種對內形成自我和解。我自覺不比許多身邊的人優秀,但我很珍惜自己能夠持續不斷調整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謝謝台灣社會學會的邀請,也很榮幸加入這個領域,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