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資訊Academic Information
首頁 > 學界資訊Academic Information
中研院社會所6/7「儀式的力量——《物質丶隱喻與信仰》」新書座談會
2024-05-14
中研院社會所齊偉先副研究員所著新書於4月已出版,新書座談會將於6月召開,歡迎報名參加!!

主題:儀式的力量——《物質丶隱喻與信仰》新書座談會

主講人:齊偉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陳緯華(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呂玫鍰(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炫元(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黃庭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24年6月7日(五) 14:30-17:00
地點:本所802會議室(人文社科館南棟8樓)

報名:https://forms.gle/AoCLnbLfKFU3R6nQ9
聯絡人:梁雅惠,as0200802@gate.sinica.edu.tw

【演講簡介】
本次演講旨在介紹新書內容,本書主張民間信仰是臺灣漢人地方宗教文化底蘊的重要成分,地方社會的運作中充斥著民間信仰這個潛臺詞。對於臺灣民間宗教文化的認識,若是僅靠媒體的報導或有限的親身經驗,很可能只停留在「8+9」、燒香拜拜、廟會熱鬧活動等刻板印象;這些印象看似具象、讓人習以為常,但個中靈力的真偽及信眾的瘋狂程度,又常給現代人一種神祕與莫名的距離感。本書提供的社會科學解讀,有助讀者跳脫片面及刻板印象的窠臼,獲得多元又不失全貌視域的科學性理解,從而能夠理解為何民間信仰能「去中心卻成整體」、「雖傳統卻又後現代」。

宗教社會學長期以來習慣從信仰來定義並理解宗教,忽略了儀式及儀式的物質性具有更多的潛能。本書透過大量的田野觀察與資料分析,從「境」、「進香」、「陣頭」、「建廟」這四個重要的向度切入,論述為何「儀式」是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鎖鑰,並且在分析中提出「隱喻運作」來捕捉民間宗教文化的核心運作。本書嘗試闡述這些奠基於儀式之上的多元隱喻運作,如何創造了許多外溢的抗拒力,以及「宗教」與「非宗教」之間的異質共構,成為說明民間信仰在現代進行擴張、傳散又相互連結為一整體的密碼。這個密碼同時解答了,在現代治理的臺灣,傳統的宗教形式為何仍能持續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立基點。

【講者簡介】
德國畢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曾進行多國的田野研究,包括非洲布吉納法索畜牧經濟與信仰生活的田野研究,以及馬來西亞伊斯蘭智庫的研究與調查,長期關注地方社會的宗教生活及宗教面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變。

【活動說明】
1、本場次座談會,開放現場及Webex線上會議參與形式。

2、《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新書連結:https://reurl.cc/vaWN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