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Others
首頁 > 其他Others
【通訊】新人發聲/林孟瑢
2024-06-27

林孟瑢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雖然已有預期可能會被邀請來講故事,但時候到了還是不太知道如何下筆。我想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會說出不大一樣的人生故事,畢竟時過境遷,最合理的故事可能會翻新,所以就將這個機會當作一個生命階段的紀錄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從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過,這當然不會是想當社會學家。我小時候肯定不知道社會學那麼好玩。小時候想做的事情叫做發射衛星,外太空的一切都超級有趣,就算我的同學們甚至老師都以為我想當太空人,我還是很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叫做去太空總署發射衛星,總覺得衛星可以發射到好多地方、看到好多東西。這真是個奇特的執念,但這個夢想從小學中年級一直延續到考大學,直到當年指考考了十科、上不了任何物理跟太空相關學系,才認命了點,體認到自己可能不是那塊料。還好,既然考了十科,總是有東西可以念的,在刪除了自己一點興趣也沒有的商管與人文科系之後,我也說不清是社會學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社會學,這真的是老天的安排。

既然發射不了衛星,那跟發射衛星相關的事有哪些呢?不知怎地,那時候一開始想到的就是做研究,接著我就開始往研究之路前進了。印象中大一修了一堂研究方法的課,雖然第一堂課好像被勸退了一下,但我沒走。回想起來,從那之後到現在一路上好像都沒有躊躇不前或是打退堂鼓的念頭。雖說如此,高中唸的是三類的我,當時還沒有那麼理解社會學,所以跑去雙主修心理學,在生理心理學跟知覺心理學實驗室待了一陣子,想說也許研究所可以唸個社會神經科學。當時的這個想法在大二的某個時刻改觀了。那時不小心看到2008年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的某個特刊,特刊主題是將基因、生物與社會學融合來研究社會與人類行為。這讓我超級感興趣,想想一個社會與生物考試都考得還可以的人,看到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做那麼有趣的研究,會有多麼的興奮。這就是我想做基因與社會相關研究的開始。

之後的故事有點無聊,大概就一直努力想辦法去到有資料且可以學做這件事的地方。當年在此領域耕耘的人不多,算是新興領域,看著特刊上的老師們在哪裡,哪裡就是我想去的地方。運氣真的很好,那時我在大三完成了國科會大專生計畫,期間做了TA跟RA,後續透過五年一貫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同年去到北卡教堂山唸博士班。

在北卡的學習上問題不多,只是我很安靜,而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安靜。沒有人曾說我安靜製造了什麼困擾,也沒有老師說要扣我分,但偶爾還是會有點緊張,我甚至去求助心理輔導,但諮商師表示也許這就是我,也沒什麼一定要改變的。所以,我想了其他辦法。除了需要課堂參與成績的課,我會自己跟老師溝通,並以書寫的方式發表意見外,其他的課我會在office hours去找老師或是寫信。這麼做解決了很多的問題。

再來是教學,博四(含)以上的學生,若非研究助理身分就會需要教大學部的學生以賺取學費及生活費。一二年級時對此項要求感到非常緊張,但三年級系上的Teaching Sociology必修讓我們學了很多教學的技巧及與學生們相處的方式,這降低了我們對博四教書的焦慮。然而,真正上場教書後,我的第一個學期還是被學生狠狠的打擊了一番,還好稍微修正後,第二個學期之後就好了許多。雖然還是羨慕著美國同學拿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或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的獎學金做研究,但有教學經驗也算是不無小補。

最大的困難是發表文章。好巧不巧在我要開始出版文章時,Black lives matter的運動發生,族群相關議題延燒使得基因研究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大家最好不要碰。也許身為東方人不太能想像這些事,但在西方近代史中,基因與優生學、納粹、白人至上主義之間的連結很難斷開,所以發表上遇到了一些困難。接著又碰到將近兩年的疫情,這下可好了,就在需要找頭路時各學校們都人事凍結,一切真是雪上加霜。還好,指導教授及家人們很努力地幫助我撐過了這幾年的難關,也很幸運地找到了工作。

我的研究主題多半從生命歷程中的反思發想。由於考不上想念的科系,我感受到了我的資質、社會結構、教育體制對我的限制。如果我身處的體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我物理好一點,我是否會真的去發射衛星,又是否會錯過社會學?這是我之所以用基因與社會的資料研究代間教育成就傳遞的原因。同理,身為一個女性,為何我不能將就去讀非頂大的理工科系?我常常想,要是我是個男的,事情還會長這樣嗎?這就是我研究基因能力與女性是否進入理工科系的原因。這一連串的研究發現的是,基因對處於弱勢地位的人有較大的影響力,而對於優勢地位者的影響則較小。

近期,由於身邊朋友結婚生子,而開始想知道哪些人會結婚生子,以及這麼做是不是件好事,所以研究起生育行為基因與婚姻軌跡、生子數,及老年生心理健康的關係。而隨著身邊長輩的退休,以及與之互動所得到的經驗,最近也想以表觀遺傳年齡探討生理老化的意義與好處。初步的發現是生理年齡較老的人似乎比較有面對挫折的復原力,也許人老了比較成熟、能看開一些事情。

雖然這些研究可能都無法緊扣社會學中的大型理論,但我很高興自己能回答人生中碰到的一些問題,並對這個世界的許多事情有一些看法,這樣已足夠。就目前看起來,我還必須教書做研究三十幾年,而人生還很長,未來將會有新的經歷與問題,我相信我會繼續問各種問題,並努力地回答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