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新人發聲/賴慧玲
2025-02-28

賴慧玲(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
感謝彭松嶽秘書長的邀請,以及好友亮宇 (aka 第98期通訊新人) 的推坑,我很榮幸能在《臺灣社會學通訊》撰文,向各位社會學的前輩先進自我介紹。先誠實地說,我是一個社會學的門外漢。從小,我對自身所處的社會常感到抽離,反而更能與其他時間、空間的世界共鳴,喜歡跨越人類文明和社會尺度的思考。因此,相較於社會學,我更被地理學、世界文化史和人類學所吸引。儘管如此,研究路上,我深受何明修老師、邱花妹老師和彭保羅老師等環境社會學前輩的啟發與提攜。這也讓我決定分享自己的學思歷程,與更多先進交流。
跨域混搭的非典型學術之路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學術之路,就是「非典型」或「混搭」。我的學術理想型,是全心認同及投入一個領域中長期耕耘。但現實中的我一直在摸索打轉,尋找歸屬。
我成長於彰化一個田間種著工廠的小鄉鎮,大學就讀人文薈萃的臺大外文系。我喜歡透過外國文學去感受另一個世界和時空的可能性,但離嚴肅的文學研究有段距離。當時一位老師對我的評語是:「你很會想,但你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而不是進入文學理論去思考。」這呼應了我對自己的觀察:遊走於領域之間,無法投身任何領域之中。
對未來徬徨的我畢業後先在母校擔任助理,之後申請到英國里茲大學 (University o fLeeds)的維多利亞文學碩士課程,完成結合攝影興趣和十九世紀英國小說的碩士論文。回臺後我重回母校擔任行政職,看著單位主管們個個過著教學、研究、行政及家庭多工的超人(非人) 生活,對大學教職望而生畏。此時,室友拉我到大安社區大學參加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簡稱環資) 舉辦的「環境大聲公-公民記者課程」,意外打開環境運動的視野。適逢國光石化、中科三四期、苗栗灣寶農地徵收及台東美麗灣等爭議四起,我以公民和環資特約記者身分去各地參與遊行和陳情活動,參加臺灣農村陣線的夏耘和訪調營,在運動外圍觀察、聲援及記錄。後來行政職涯陷入瓶頸,我便決定轉換跑道,申請上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地理系的「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學程,並很幸運獲得一筆獎金,以探討2013年臺灣反核運動復甦的論文取得學位,開啟環境社會科學的研究之路。
為了增強相關知識及學術訓練,以及對國際化氛圍的嚮往,在兩個獎學金的資助下,我來到荷蘭海牙的伊拉斯姆斯大學 (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 國際社會科學研究院 (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Studies , 簡稱 ISS ) 攻讀發展學博士。ISS是以批判理論及運動性格聞名的學術機構,教授和研究生多來自、或研究「全球南方」(如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且常具社會運動歷練。例如,我所屬的「政治生態學」組,便有不少與全球農民運動「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 關係深厚的師長和同僚,在糧食主權與跨國圈地的國際研究社群中相當活躍。ISS 多元開放的研究風氣, 給予我許多發展自己研究興趣的養分和空間。而政治生態學結合地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環境史與自然災害研究的大尺度跨域視野,與對邊緣群體的關懷,符合我的思考偏好和環境運動經驗。在指導老師 Max Spoor 教授、Mindi Schneider 博士和 Murat Arsel教授的支持下,我度過了捨棄原初理論框架、多花一年從田野及文獻探尋新研究取徑的撞牆期,完成了充滿混搭風格的博士論文—同時連結「永續轉型研究」及「政治生態學」這兩個跨領域研究社群,結合「運動抗爭」及「社會創新」兩種草根行動,並涉及「農業」與「能源」兩個部門與「農村」和「原鄉」兩種空間。
從臺灣農村原鄉的草根創新,到英國工業淨零轉型
我的博士論文「 Placing Sustainability : Geo-historical Entanglements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 and Placing-making Politics in Taiwan 」 是以臺灣兩個 公民電廠及一個另類農糧網絡案例的經驗,提出以地方為本的分析架構,修正主流轉型理論和單部門研究去脈絡化的缺失。研究核心,是探討草根創新如何與其他草根行動 (如環境抗爭) 互動,共同鑲嵌在社區內外的地方形塑政治之中生成和發展。由此檢視過往轉型議程 (如能源轉型) 所忽視的地方脈絡、發展需求和地方政治的運作,了解草根創新的在地意涵、以及社會-空間面向的永續發展思維,進而反思以社會-科技系統為核心的主流轉型論述。由實證章節改寫之三篇論文已刊登在地理學及發展學期刊《Geoforum》、《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與《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Nature and Space》。這三篇論文分別以臺東達魯瑪克百分百綠能部落計畫、苗栗灣寶有機共耕隊與彰化台西綠能社區計畫為例,將能源及農糧體系的轉型課題,與臺灣邁向現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原住民權益、農村資源掠奪及工業汙染議題相結合。課題雖然廣泛,但皆以「地方」為核心關懷,擴展公民電廠、環境正義、土地掠奪與另類農糧網絡等研究社群的地理學視野。另一篇由理論章節發展、結合環境正義與地方形塑概念來重新詮釋草根創新空間的論文,則刊登在轉型研究重點期刊《Environmental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歡迎各位先進指教。
2021 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先在科技部 (現國科會)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2022年赴英國艾希特大學 (University of Exeter)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參與地理系Patrick Devine-Wright教授主持的「Net Zero Sense of Place」研究計畫,進一步將研究觸角拓展至英國及工業淨零轉型領域。該計畫由英國研究創新局(UKRI)資助,是英國政府為推動工業淨零轉型成立之「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entre (IDRIC)」的計畫之一。計畫目標是了解地方感與地方形塑過程如何交纏於蘇格蘭、南威爾斯及西北英格蘭三個工業集群的去碳化進程。第一階段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旗下的期刊《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該篇論文探討上述三個工業集群行動者 ( 包括跨國企業、主責協調的能源顧問公司、地區性工商組織、地方政府、合作學者等 ) 如何定義、想像、和以地圖具現化淨零工業集群,藉此考察其空間意涵,應是全球率先針對工業淨零轉型之空間性的實證研究之一。另一篇比較工業鄰近社區居民、政策與工業論述之地方感的期刊論文,將於今年投稿至國際期刊。此外,我也擔任一個 IDRIC 短期影響力加速計畫 ( Impact Accelerator Project) 的主持人,和另外三個 IDRIC 社會科學計畫的夥伴,將各自的研究成果整合成一個「以地方為本的公正轉型框架」(the Place-based Just Transition framework),除了已發表的政策建言 (policy brief) 及針對三個研究地點脈絡所擬定的行動指引,我們也撰寫一篇期刊論文,於今年初刊登在《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期刊上。
Scholar in the making
承蒙臺灣學界不嫌棄,去年 (2024) 二月起,我來到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開始戰戰兢兢的菜鳥教師生活。我沒想到自己會接下曾經讓我敬而遠之的大學教職,就如同大學時的我無法想像自己會走上環境社會科學的學術之路。雖然對專心致志的學術理想型仍有嚮往,但在多年摸索及轉向之後,我好像也慢慢找到一條遊走和連結不同領域的學術之道,並對尚未接觸的領域保持開放。泛而不精的我,還無法自信地說出自己的專長,但研究足跡已逐漸清晰:從地方感、地方形塑 (place-making) 和環境正義觀點,思考草根行動由下而上的轉型潛力,永續轉型的空間意涵,以及低碳政策實踐的社會空間過程。未來,我會繼續探索自己能成為什麼模樣的學術研究者,也再次謝謝《臺灣社會學通訊》給予我回望和分享來時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