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題:家庭、學校、及學生學業成績表現不平等:性別分析
主講人:蔡淑鈴研究員 (中研院社會所)
時 間:106年05月05日(星期五)下午2時30 分 - 下午4時30分
地 點:社會所8樓802會議室
~自由入席,無需事先報名~
這場演講介紹二項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第一項研究結合HLM與MIMIC (multiple-cause, multiple-indicator) Model的想法,發展出新穎的研究路徑,名之為Multilevel MIMIC Model Approach,探討家庭、學校、及學生學業成績表現不平等的關係(Tsai, Smith, and Hauser 2017a )。這篇論文出版在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90(1):64-88。此次演講的內容將著重於第二項研究:使用新發展的研究路徑,探討性別差異的現象,如下所述。
Tsai, Smith, and Hauser (2017b)使用2012年PISA資料,比較台灣九年級(國三)學生與十年級(高一)學生,以及台灣學生與同年級外國學生,在數學、科學、閱讀測驗成績上的性別差距(平均數)與不平等現象(變異數)。文中比較的外國是:兩個東亞國家(日本、南韓)與三個西方國家(美國、德國、捷克)。在分析上,本文假設:性別差距可歸因於生物因素(未觀察到的基因差異)、環境因素(可觀察到的家庭背景因素與學校因素)、及結構因素(未觀察到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1)雖然PISA資料不允許我們直接評斷基因本身的重要性,但女生「有可能」天生就比男生更擅長於閱讀,因為考量了家庭背景與學校因素的效應後,女生的閱讀優勢仍然很顯著(各國皆同)。反之,男生並非天生就比女生有更高的數學與科學能力,因為不論是否考量家庭與學校因素,男生不一定有數學或科學優勢(如台灣)。(2)在台灣,家庭背景與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績不平等的影響,並無顯著的性別差異。在日本、南韓、美國、及捷克,也有這一點「兩性相似」的現象(德國例外)。(3)環境與結構因素的解釋力,各國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