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消息TSA News
首頁 > 學會消息TSA News
2020年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徵選結果
2020-11-17
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0
年11月2日(星期一),下午14:30。
地點: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1027會議室。
主席:謝國雄(中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出席: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齊偉先、楊弘任、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請假: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提供書面審查意見)
紀錄:謝國雄
 
主席報告:
一、2020年台灣社會學會田野工作獎,一共有十八件申請案。
二、依據課題,已將申請案分配給六位委員進行審查,每個申請案將有兩份審查意見書。
三、請參閱彙整的審查意見書,並請依據下面三原則,決定獲獎名單。
1踏實的田野工作與細緻的資料分析與詮釋。
2
原創的知識貢獻。
3上述二者的緊密連結。
 
決議:
  • 確認:
    田野工作獎的目的是要獎勵能發揮田野工作特色的作品,例如運用多樣的方法(如觀察、實作、訪談等)、長期浸淫在田野、探討只有田野工作才能切入的課題等。在滿足各種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後,「發揮田野工作的特色」將是本獎項審議的基本原則。
  • 經過詳細的討論與充分交換意見後,一致決議2020年田野工作獎獲獎人為陳震遠(清大社會所),佳作為施懿倫(清大社會所)、康舒雅(台大城鄉所)、張淇雅(台北大學社會所)、陳重安(台北大學社會所)(依姓氏筆畫序)。獲獎人相關資料及獲獎理由如下:
 
2020田野工作獎
姓名 校系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得獎理由
陳震遠 清大社會所 社會理性的建構與重構:新竹「我們要喝乾淨水行動聯盟」的運動軌跡 洪意凌 本文探究新竹的「我們要喝乾淨水行動聯盟」如何在欠缺連結污染與疾病的「病因敘事」下,將問題框構由「病因」轉為「水資源管理」,將自己由「常民科學家」轉換為「民意的代言人」,進而進行風險溝通與政治動員。作者透過參與實作,辨識出水資源的各個行動者(官僚、專家、利益團體與其他團體)與主導彼此互動的結構力量(國家、科學主義、民主、市場利益、性別成見等)。作為一個STS中的異例(沒有「科學論述」),本文透過緊密連結的論證,成功地結合了STS與社會運動研究。作者以類似偵探推理手法,帶領讀者層層穿越常民常識,進入科學實作的場景,偵測到內含在種種看似運動策略考量背後的價值衝突或掙扎,進而補充了風險社會分析關於「社會理性」的論證。
 
2020田野工作獎佳作(依姓氏筆畫序)
姓名 校系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得獎理由
施懿倫 清大社會所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吳介民 本文提出了一個細膩的問題:香港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雖然發生了巨大的政治與經濟變遷,政治行動的劇碼沒有因此而變動,反倒是在結構變動十多年後,集體行動的劇碼卻快速變遷與創新,為什麼?這個提問立基於十分紮實的現象確立與區辨,並且有意識地透過延伸個案法來建構謎題。透過40份深入訪談,本文提出了富有創意的答案:要留意事件本身的影響以及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序列(時間性)與關連,以及運動理念的變遷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最後本文並與既有的理論(Tilly的政經結構與行動劇碼變遷、廣義的動員模式論),進行深入的對話。不論是提問、研究設計、資料的創造分析與詮釋,乃至理論對話,本文皆有高水準的表現。未來如能將訪談資料提升到與各種文獻史料同樣重要的地位,將可以更紮實地支持主要論證。由於香港的巨變讓研究者無法進入田野進行多樣的田野工作,如參與實作或觀察,但研究者的反思卻擴大了對田野的想像以及資料分析與詮釋的空間。如何落實「有距離的做田野」,並呈現出臨場的「田野感」,將是未來在威脅中研究中國以及在網路主導中探究當代社會的田野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康舒雅 臺大城鄉所 以身立地: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人地關係的形構與轉化 王志弘 本文探討了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身體認同與人地關係的轉變,由老化前的「勞動者」轉變為老化後的「漫遊者」、「勇者」與「信使」,從而人地關係也由取用與建造,轉變為非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地的身體實踐。研究者為當地人的外孫女,既是局內人,也兼有研究者局外人的角色,透過長期的田野,創造了豐富、細膩與多元的材料(包含觀察、訪談、照片等),田野工作的反思(「參與客體化」)也相當深入。如能有系統地對比「南風攝影所再現的受苦與受害的台西村民」與作者試圖呈現的「日常生活中台西高齡者實際的生活軌跡」,立基在田野資料上進行概念化,並且進一步整合文獻與發現,本文將是一本兼具分析意涵與深描的民族誌。
張淇雅 台北大學社會所 「人」「物」之間:遺體的能動性與飄移 陳宇翔 死亡的田野有門檻,特別是「遺體」這種特殊的行動者和「遺體處理」這種特殊的社會關係、互動形式和情境,禁忌和忌諱使得提問與田野工作之間存在不好苛求的默會落差。研究者大膽地嘗試弭平這個落差,跨入這個禁忌和忌諱的田野,並且透過參與觀察,用心紀錄了現場的場景與細節。這個田野需要膽識和勇氣,本研究有助於突破田野加諸提問的限制,值得鼓勵與肯定。
陳重安 台北大學社會所 新社區如何動起來?三峽北大特區的社區在地化 張恒豪 本文以田野工作深入探索「新社區」的現象,進而嘗試重新回應「社區如何動起來」之提問,值得鼓勵。本文探究三峽重劃區的北大特區,如何形成社區內的凝聚,並進一步與既有的舊社區互動,形成一個更寬廣的「三峽認同」。新社區向舊社區汲取文化傳承,塑造新的認同,舊社區則從新社區獲得各種資源的挹注。研究者採取參與實作,蒐集並創造了多樣的資料,如各個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連結與衝突,並進行了相當全面的詮釋,如兼顧社區組織內部的動力與張力,不同社區組織間的合作與競爭等。如能進一步與「文化轉譯」、「在地理解範疇」等概念深入對話,本文將會有更明確的突破。
  • 推薦上述得獎著作給出版社改寫為「社會書」出版。
  • 將本決選會記錄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會備查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