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韌性與永續:廣義拓邊社會學」論文徵稿(8/23止)
2024-06-14
韌性與永續:廣義拓邊社會學
*投稿請至年會網站
會議時間|2024年11月23日至11月24日(週六、週日)
會議地點|中山醫學大學誠愛樓9樓第一會議廳、正心樓3樓
主辦單位|臺灣社會學會、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
合辦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全球歷經肆虐四年的新冠肺炎依然餘波蕩漾,今年四月震央於東岸的強烈地震又此起彼落地搖撼著台灣。遠處烽煙四起:俄烏戰爭尚未告罄,加薩走廊的衝突議題則分化了各地的人們。台灣自身也長期處於來自中國威脅的緊張局勢與來自內部的地方政治經濟勢力重組,加上各種社會議題持續構成未來的危機與挑戰,這是現階段福爾摩沙的課業。做為島上生活共同體的成員,台灣社會學界如何省思,如何展開對話,如何產生新的結盟,如何提出主張,如何創造未來機會?今年的社會學年會一方面進行跨域的對話進行省思;另一方面也探討面對災變風險的韌性以及永續的社會培力。
本次的年會希望藉由以下的主題深入探討韌性與永續相關之社會學議題,同時也藉此開拓新的相互學習、實作、議論與拓展社會學邊界的機會。年會同時也歡迎其他主題的論壇與論文,共同拓增學做廣議社會學的機會。
【醫療與社會】
醫療場域牽涉到人,也觸及醫病關係,因此也必須帶入社會學視角。台灣民眾多元的就醫體系(中醫、民俗療法與西醫等)以及健保制度下的就醫模式使醫病關係更為複雜,在日益增強的醫療糾紛與討論醫事疏失的除罪問題中,有哪些社會學介入的可能?而台灣的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的教育,社會學能扮演何種角色?疫後新局面的台灣社會可以怎麼思索各產業的復甦?面對過去四年的防疫政策與措施,如何反應台灣社會的包容與排除?共同體與韌性?
【經濟與社會】
經濟發展是否只能在全球資本主義脈絡底下開展,或是在不同網絡、尺度或時空脈絡下能展現出新的契機,皆是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探討議題,面對當前許多重要的產業、科技與環境的挑戰,台灣社會能否發展具韌性與永續的未來,是相當重要的挑戰。在相關的討論中,經濟發展模式的前景與瓶頸、機會與轉型是社會學必須積極面對的面向。此外,台灣在東亞或其他區域經濟或全球市場的利基與定位,亦是難以迴避的根本問題。而各種產業的發展如何能夠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的期待與要求,將會影響相關產業與國家需共同進行之調整。社會企業如何能持續發生與茁壯,將深刻影響社會與經濟的韌性與永續,也需要持續的實作與探討。
【科技與社會】
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在許多層面上都值得深入探討。首先,人工智慧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工具在提升社會福利服務的普及性和效率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上。然而,隨著這些技術的應用,個人隱私的保護成為一大挑戰,尤其是在敏感的社會福利領域中,科技介入必須平衡效率提升和隱私權的保護。此外,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特別是在數位技術的獲取和資源分配上,對社會福利的公平性構成潛在威脅。性別角度的探討也相當重要,科技對不同性別在勞動市場、教育機會及生殖權利等方面的影響,揭示了需要進一步探討相關制度與促進性別平等的必要性。
【共生社區與地方創生】
社區由不同成員與組織的互動,形成獨特的樣態與社區結構。共生社區將社區視為一個多元共融的生態系統,如何讓地方特色和社區資源得到充分發揮,並透過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實現社區目標。而在當代社區發展過程中,更應注重社區永續發展策略,以平衡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此外,地方創生與社區培力,更強調社區參與和民主治理的重要性,由下而上形成社區成員參與社區事務討論和決策的路徑,實現社區自治和共同負責的目標。
【災難與韌性】
社會、政治、環境、病毒、科技與氣候災難在不同地方以迥異之規模,挑戰既有的社會與生物群體的生存方式、長期受倚賴但遭受剝削生態與自然機制、盤根錯節之對進步、開發與經濟成長的維護以及更根本的劃分社會與自然的邊界。社會與生態系統並非全然無法回應這些挑戰,許多處在社會、政治與經濟邊緣的群體,長期以來持續發展處境知識與技術回應國家與自然帶來的挑戰。受到創傷的環境與社會也曾在廢墟中生長值得期待的不同生態、經濟、科技與社會實作。然而面對大規模的災難時,社會、環境、氣候與科技的治理模式與技術應如何改變,以使初期展現的韌性能夠持續壯大,對於社會與自然的認識、劃分與實作應培養哪些概念與參與之能力,皆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以發展永續與韌性的社會未來。
會議徵稿類別
*投稿請至年會網站
會議時間|2024年11月23日至11月24日(週六、週日)
會議地點|中山醫學大學誠愛樓9樓第一會議廳、正心樓3樓
主辦單位|臺灣社會學會、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
合辦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全球歷經肆虐四年的新冠肺炎依然餘波蕩漾,今年四月震央於東岸的強烈地震又此起彼落地搖撼著台灣。遠處烽煙四起:俄烏戰爭尚未告罄,加薩走廊的衝突議題則分化了各地的人們。台灣自身也長期處於來自中國威脅的緊張局勢與來自內部的地方政治經濟勢力重組,加上各種社會議題持續構成未來的危機與挑戰,這是現階段福爾摩沙的課業。做為島上生活共同體的成員,台灣社會學界如何省思,如何展開對話,如何產生新的結盟,如何提出主張,如何創造未來機會?今年的社會學年會一方面進行跨域的對話進行省思;另一方面也探討面對災變風險的韌性以及永續的社會培力。
本次的年會希望藉由以下的主題深入探討韌性與永續相關之社會學議題,同時也藉此開拓新的相互學習、實作、議論與拓展社會學邊界的機會。年會同時也歡迎其他主題的論壇與論文,共同拓增學做廣議社會學的機會。
【醫療與社會】
醫療場域牽涉到人,也觸及醫病關係,因此也必須帶入社會學視角。台灣民眾多元的就醫體系(中醫、民俗療法與西醫等)以及健保制度下的就醫模式使醫病關係更為複雜,在日益增強的醫療糾紛與討論醫事疏失的除罪問題中,有哪些社會學介入的可能?而台灣的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的教育,社會學能扮演何種角色?疫後新局面的台灣社會可以怎麼思索各產業的復甦?面對過去四年的防疫政策與措施,如何反應台灣社會的包容與排除?共同體與韌性?
【經濟與社會】
經濟發展是否只能在全球資本主義脈絡底下開展,或是在不同網絡、尺度或時空脈絡下能展現出新的契機,皆是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探討議題,面對當前許多重要的產業、科技與環境的挑戰,台灣社會能否發展具韌性與永續的未來,是相當重要的挑戰。在相關的討論中,經濟發展模式的前景與瓶頸、機會與轉型是社會學必須積極面對的面向。此外,台灣在東亞或其他區域經濟或全球市場的利基與定位,亦是難以迴避的根本問題。而各種產業的發展如何能夠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的期待與要求,將會影響相關產業與國家需共同進行之調整。社會企業如何能持續發生與茁壯,將深刻影響社會與經濟的韌性與永續,也需要持續的實作與探討。
【科技與社會】
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在許多層面上都值得深入探討。首先,人工智慧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工具在提升社會福利服務的普及性和效率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上。然而,隨著這些技術的應用,個人隱私的保護成為一大挑戰,尤其是在敏感的社會福利領域中,科技介入必須平衡效率提升和隱私權的保護。此外,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特別是在數位技術的獲取和資源分配上,對社會福利的公平性構成潛在威脅。性別角度的探討也相當重要,科技對不同性別在勞動市場、教育機會及生殖權利等方面的影響,揭示了需要進一步探討相關制度與促進性別平等的必要性。
【共生社區與地方創生】
社區由不同成員與組織的互動,形成獨特的樣態與社區結構。共生社區將社區視為一個多元共融的生態系統,如何讓地方特色和社區資源得到充分發揮,並透過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實現社區目標。而在當代社區發展過程中,更應注重社區永續發展策略,以平衡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此外,地方創生與社區培力,更強調社區參與和民主治理的重要性,由下而上形成社區成員參與社區事務討論和決策的路徑,實現社區自治和共同負責的目標。
【災難與韌性】
社會、政治、環境、病毒、科技與氣候災難在不同地方以迥異之規模,挑戰既有的社會與生物群體的生存方式、長期受倚賴但遭受剝削生態與自然機制、盤根錯節之對進步、開發與經濟成長的維護以及更根本的劃分社會與自然的邊界。社會與生態系統並非全然無法回應這些挑戰,許多處在社會、政治與經濟邊緣的群體,長期以來持續發展處境知識與技術回應國家與自然帶來的挑戰。受到創傷的環境與社會也曾在廢墟中生長值得期待的不同生態、經濟、科技與社會實作。然而面對大規模的災難時,社會、環境、氣候與科技的治理模式與技術應如何改變,以使初期展現的韌性能夠持續壯大,對於社會與自然的認識、劃分與實作應培養哪些概念與參與之能力,皆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以發展永續與韌性的社會未來。
會議徵稿類別
- 與下列子題相關之論文:
(1)醫療與社會
(2)經濟與社會
(3)科技與社會
(4)共生社區與地方創生
(5)災難與韌性
(2)經濟與社會
(3)科技與社會
(4)共生社區與地方創生
(5)災難與韌性
- 一般論文。
- 自組主題場次:年會歡迎學術工作者個人、學術團體或機構研究小組報名自組主題場次。自行籌組之場次至少包含三篇論文。籌組人需簡要說明主題,並附上各篇論文之摘要。是否邀請評論人由籌組者自行決定並邀請,並告知年會籌備小組。
- 新書論壇:歡迎作者進行新書發表,請繳交新書內容說明摘要,並在截稿前上傳新書論壇簡報或一千字簡稿。
- 學生作品海報(poster)發表:歡迎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以其研究作品投稿,於年會期間固定時間及地點展示海報,展示期間發表者須在場。繳交摘要投稿時請註明「學生作品海報投稿」。僅接受個人獨立完成作品,每人至多投稿一篇海報發表。
- 摘要投稿期限:8月23日。
- 論文摘要以500字為限,須為word檔。摘要內容包括研究問題、方法與分析架構、研究發現等,並提供三至五個關鍵詞。
- 每人投稿(單獨作者或第一作者)以一篇為限。
- 8月30日前籌備會將以Email通知論文接受與否,敬請留意電子信箱。
- 10月30日前論文全文上傳(須為PDF檔)。
- 所有論文發表人皆須為學會會員。(請點此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