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 | 學位 | 校系 | 姓名 | 論文題目 | 權利 |
朱元鴻 | 碩士 | 東海大學 | 吳哲良 | 蹲佔聚落的日常生活分析:以台中市無尾巷為例 | 已授權 |
關鍵字:蹲佔聚落、違建戶、日常生活、底層、習癖、道德生涯目次:一 緒論、二 無尾、三 蹲佔客(squatters)、四 分、五 結論、參考書目摘要:本研究企圖從深入參與觀察傳統意義下「違建戶」的聚居生活,進而理解其生活與生命展演、鄰里互動等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意涵,希望能開啟理論與經驗之間的對話。1960年代起的美國芝加哥學派對都市貧民區、邊緣群眾陸續進行精彩的「都市民族誌」研究,為傳統社會學長期所關心的階級、族群、貧窮、鄰里社區等問題的理論骨架上注入鮮活的血肉,進一步刺激了一般社會與學界的反省。台灣少數關於蹲佔聚落(或違建區)的研究,多半從法律與政策面向上探討其違法性或都市住宅政策問題,而晚近相關的社會批判則著重於空間政治經濟學或社會運動等議題,未曾以社會學的角度觀察與探討蹲佔聚落居民的生活風格、鄰里關係及空間實踐等三者之間的關聯與社會意涵。本研究以日常生活實踐理論為主,一方面為傳統芝加哥學派的社會行為研究提供理論化的基礎;另一方面則從蹲佔聚落的場址範疇出發,藉以分析台灣底層文化之生活習癖、貧窮與道德生涯,以及因這些社會差異所形成之鄰里關係的意義。
論文頁數:124
數位檔連結 ( tsa-th-000_20030000_0005-0000-p.pdf )
指導教授 | 學位 | 校系 | 姓名 | 論文題目 | 權利 |
宋麗玉 | 碩士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吳毓婷 | 保護業務社工員的專業才能裝備之研究 | 未授權 |
關鍵字:社會工作才能、社會工作價值、社會工作知識、社會工作技巧目次: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文獻探討、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參考書目摘要:社會工作是一門兼顧理論與實務工作方法的應用學科,其成長和發展需要實務工作者和專業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及合作。然而,現今雙方是否存在所謂的認知差距,又該如何凝聚兩個領域的共識,使社會工作人員從學校的養成訓練一直到進入職場都能夠完整地建立其社工專業才能,適當且正確地提供服務?為探索此一問題,本研究即試圖由學術界及實務界雙重角度出發,藉以探討雙方對於保護業務社工員應具備社工專業才能之差異為何,並試圖彙整現今從事保護業務之社工員所應具備的才能內涵。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發展結構式問卷,採普查方式,以全國社工相關科系中教授與保護議題相關課程之教師及實際提供婦女與兒童保護服務之社工員與社工督導為研究樣本。共計發出918份問卷,回收369份,回收率為40.20%。其中無效問卷40份。資料處理採用因素分析、內在一致性信度檢驗、次數分配、t檢定、U考驗、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K-S檢定與多元迴歸等統計分析方法。所得研究結果如下:一、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社會工作價值的整體認同程度普遍偏高。二、保護業務社工員較重視實用性高、與保護工作有關的知識與技巧;社工相關科系教師較重視社會工作基礎知識與基本助人技巧。三、保護業務社工員大學畢業時的整體社會工作才能裝備狀況,依其專業教育背景以及過去是否有相關的修課經驗、實習經驗而有所不同。四、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整體社會工作才能的認同,乃因其服務機構中的保護工作人員數、機構屬性以及服務對象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五、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社會工作價值的認同程度,因其年齡、服務領域(學術/實務)、機構屬性、機構服務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六、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社會工作知識的認同程度,因其機機屬性以及服務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七、保護業務社工對於社會工作技巧的認同程度,與其機構中保護工作人員數以及機構歷史有關,且因其機構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八、學術界教師與實務工作者對於社會工作才能認同的差異,主要在於對社會工作價值的認同,對於整體社會工作知識或整體社會工作技巧的認同程度則無顯著差異。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建議:一、建議學校鼓勵有志從事保護服務之學生,及早於在學時修習相關課程,並爭取相關機構之實習經驗,以累積自身才能裝備。保護服務機構聘用社會新鮮人時,亦可參考其在校修課與實習經驗。二、社工督導應多與社工員溝通對於社會工作才能內涵的認知,以避免社工員產生價值衝突。三、建議保護服務機構定期舉辦工作人員之在職訓練以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四、建議學術界參考保護業務工作者所提出學校應加強教育之才能內涵,以培育符合實務需求之保護工作人才。五、廣開學術界與實務界之交流大門,促進雙方的了解與合作,進而縮短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的認知差距。六、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建議本來之相關研究可以透過質性資料的蒐集,更深入探討其他可能的對於社會工作才能認知的影響因素。並且進一步探索老人保護業務或是整體社會工作之才能內涵,以彌補本研究之限制。
論文頁數:158
權利
未授權:本藏品尚未獲得相關授權,故僅提供線上瀏覽,任何使用請聯絡相對權利單位。
數位檔連結 ( 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1-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2-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3-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4-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5-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6-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7-p.pdf、tsa-th-000_20030000_0006-0008-p.pdf )
指導教授 | 學位 | 校系 | 姓名 | 論文題目 | 權利 |
熊瑞梅 | 博士 | 東海大學 | 紀金山 | 師資培育制度轉型與實踐的組織分析 | 未授權 |
關鍵字:師資培育、教育改革、組織、制度、統理目次: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理論架構探討、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第四章 師資培育制度沿革與變遷動力、第五章 「師資培育法」形成的制度機制、第六章 台灣中等教育學程創設的組織分析、第七章 中等師資供需組織關係形式的建構、第八章 結論與討論、參考文獻摘要: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革是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過程深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本論文使用組織理論的統理取向解析台灣師資培育制度的轉型與實踐,主要的研究焦點為師資培育制度形成和轉型中國家統理形式的變遷、大學校院創設中等教育學程的組織擴散機制、師資供需組織層級化現象與影響機制,藉以瞭解台灣師資培育制度的轉型和實踐階段中各種制度機制的統理效果。本論文發現師資培育制度形成初期,統理基礎在於國家公部門的直接調控;當國家形構特質由威權體制轉為仲裁協調結構時,相對於國家公部門的權力慣性作用,組織性政治聯盟也發揮重要的影響。在師資培育制度改革度實踐階段,有兩種制度機制顯著影響了中等教育學程組織擴散過程,分別是大學校院本身所擁有的長期性制度特質,以及大學校院認知學習的適應特質。至於在統理準市場的師資供需組織關係形式的機制方面,除了公部門政策調控機制,還有組織場域層次的組織競爭和規範機制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總之,在台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組織層次的規範和競爭機制逐漸產生重要影響作用。本論文的理論意涵具體表現了制度統理轉型趨勢,是由國家公部門主導的調控形式邁向組織邏輯主導的準市場統理形式。本研究的發現突顯了當前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制度實踐,一方面是維持既有的師範優勢,另一方面再製了大學校院組織場域的特質;結果導致師資培育制度夾雜了更複雜的組織邏輯。
論文頁數:213
權利
未授權:本藏品尚未獲得相關授權,故僅提供線上瀏覽,任何使用請聯絡相對權利單位。